我们经常发现,人在冲突中会互不相让。有的时候是因为信息不透明,双方都误以为对方做错了。但是也有的时候,信息完全透明,谁对谁错,一目了解,但是双方依然理直气壮,甚至都要拉人来为自己评评理。这是为什么呢?
猫哥在一个公园的停车场看到这样一幕:一女司机停汽车占了两个位置,管理员过来要她挪一下。结果那个女的嗓门比扩音机还大,从头骂到尾。理由是两点:第一,那么多汽车没有对准车位,我为什么要对准?第二,就算我挪了,让出来的空位也不够再塞一辆车,为什么要我挪?
她在停车场骂了很长时间,坚决不挪车,然后自己游园过程中骂遍了整个公园。其实我们都知道,这次最吃亏的是她自己,因为好好一次游园,伴随始终的却是自己的恼怒与漫骂。
用简单的逻辑来说,这个女的当然素质低下。但是问题来了,人做任何事情,除了婴儿和精神病人以外都是有逻辑的好不好。素质低下并不等于精神病人,她这样做,在她自己内心的逻辑是怎样的呢?
首先还得去心理学上找原因。没有谁是天生的坏人,说哪个人他到任何地方、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做一个恶人,这种人只存在于《天龙八部》或者《绝代双骄》这样的小说中。社会上的人都是时刻想做一个正常人的。
问题在于我们自己的大脑。我们在处理眼睛看到的、耳朵听到的信息时,都不是像手机拍视频那样原汁原味,都是经过大脑筛选的。而筛选的过程中,大脑会夸大对自己有利的方面,当然也会夸大对别人不利的方面。比方说“我就算挪了,让出来的空位也不能再塞一辆车”,这当然属实,问题是这是理由吗?旁观者当然认为这不是理由,可当事人的大脑不这样想。
当然,猫哥不是为这个女人开脱,这个女人不值得学习。猫哥这样写,是为了告诉大家,我们平时也会犯这样的毛病。那么,素质高低的区别在哪儿呢?就在于是否有一颗愿意反思的心。所谓的“设身处地”或者“常思己过”,不就是用我们的主观努力去修正大脑做出的不合理动作吗?而所谓的“圣人”和“好人”,并不是他们的大脑没有这个缺陷,而是他们愿意克制自己、愿意多吃点亏而已。
除了由于大脑本身造成的心理学问题以外,另一个心理问题也很重要。就是情绪对思考能力的影响。这当然不用多言,人在情绪中是基本没有思考能力的,所以“冷静”和“思考”两个词经常做伴。就算是圣人,他能做的也就是克制情绪,或者约束自己不在有情绪的时候做决定。但是,他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在情绪中的思考能力。
第三个原因是面子问题。这个女人停好车以后下来了三四个人,而是据观察不像是一家子,应该是一起出来的朋友或者同事。在外人面前,人总是想找回面子的。如果没有人陪她,或者陪她的是自己家人,我估计情况会有所不同。另外如果陪同者说几句话,起的作用也不小,家人在旁多少会劝几句,就算不是劝她挪车,至少会劝她别骂了。但是普通关际的人往往只夸奖不批评,明知道她过于跋扈也只不会提出来。从她的心理上讲,周围的人都帮着我呢,这就等于纵容了她的跋扈。
不过 ,猫哥最想说的是,一个人的面子并不是在骂声中找回的。主动认错,尊重别人得到的面子更多。所以,我们每一个人,要做到以下几占:
一、常思几过。
二、克制情绪。
三、不在有情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。
四、尊重他人。
不然的话,别人在你背后给你画的像就是:素质特差。

本站文章皆为作者原创,其它媒体(包括但不限于报刊、杂志、网站、电视、电台)未经作者书面许可严禁转载(或部分摘录)!